ESG、節能減碳、碳中和…等關於環境保護的風氣已蔚為全球主流,各國政府、組織也紛紛立法以表支持,這也帶動了相關太陽能、風力發電、儲能、重電..類股的崛起,但現在,這些股票也不再稀奇,近期異軍突起的「碳權概念股」開始映入投資人的眼簾。
「碳權」,用白話的方式說,就是政府會給予每間企業一定的排碳「額度」,這個「額度」是可以交易的,如果A公司技術很好、排的碳量較少,就可以把它用不完的額度賣給其他公司,賺取獲利。
其中,永豐餘 (1907) 旗下的華紙 (1905),在廣東的子公司鼎豐林業主要負責苗木培育、造林等業務,據統計,華紙目前在兩岸植林面積達3萬公頃,約莫一個台北市的大小,每年約可吸附超過40萬噸的二氧化碳,擁有大量森林的華紙,未來可扣抵碳權價值,是不折不扣的「碳權概念股」。
農林(2913)在台灣的土地資產龐大,截至2021年土地資產包括台北市、新北市、桃園市、新竹縣汶水坑、苗栗縣、南投縣、高雄市及屏東縣…等地區,總面積合計約3,731公頃,是僅次於台糖的第二大地主。農林考量近年種茶本業無法獲利,更改策略,縮減茶葉種植面積、將土地出租給綠能業者、合作打造太陽能發電設施,目前每年約可貢獻1.5~1.6億元的固定租金。
以下,我們也整理了其他碳權相關的概念股,可供投資朋友參考。另外,我們提出另一種不同的觀點分享給大家,現階段正夯的這些碳權概念股,無非就是擁有大批的土地、可以種植樹林、或出租給其他綠能業者獲取固定收益,當然,我們長線一定是看好整體節能減碳的趨勢與政策,但投資人不妨可以仔細想想,扣除景氣較差的這一、兩年,過往股價較具有爆發力的電子族群,主要都是因為它們的技術不斷的推陳出新、營收甚至可以有3~4成以上的年複合成長率,但若以碳權交易為例,販售的模式就是「每公噸拍賣的價格」乘以「二氧化碳的總排放量」,但企業擁有的土地、或植被面積,真的有辦法每年成長3~4成以上嗎,這點,就留給投資朋友做參考囉。